金曲 看台語歌淵流與發展
源流

早期(民歌、歌仔冊)

記載早期移民的過程,例如流傳在瑯嶠(恆春)的〈台東調〉裡,寫了希望去到台東之後能夠被在地的原住民所接受的心情:「希望阿娘來痛疼 痛疼阿哥出外人」。

歌仔冊除了愛情故事如英台、陳三五娘之外,也有《周成過台灣》、《台灣民主歌》這類類似史詩的歌曲

早期 ———

— 早期

民歌

歌仔冊

日治時期(自製作品)

日治時期唱片工業發展後,開始有一些台灣自製的作品。

記載了當時台灣人的愛情觀:「阮是文明女 東西南北自由志」、「阮只知文明時代 社交愛公開」,而其中有些作品留傳至今(如〈雨夜花〉),歌詞中的一些意象和文學語彙被往後的台語歌所繼承。

日治時期 ———————

— 日治時期

自製作品

戰後至70年代(混血時期)

許多歌曲翻唱自日本或其他國家,不過在翻唱的過程中也提供了創作者靈感來源。

以這時期最有名的詞曲創作組合葉俊麟和洪一峰來說,葉俊麟將許多日本歌曲裡的意象、場所替換成台灣人習慣的所在和情節,像是〈夕焼けとんび 〉成為了〈碧潭假期〉,〈花笠道中(はながさどうちゅう)〉成為了描寫1960年代工業發展、城鄉移民的重要台語歌曲〈孤女的願望〉

戰後至70年代 ——

— 戰後至70年代

混血時期

戰後至70年代(洪一峰)

本身會作曲的洪一峰,其翻唱的歌曲與自己創作的歌曲大約一半一半,雖然「日歌台唱」的旋律來自日本,但是細緻來看卻常常與昭和時期日本主要的音階、調式不同。翻唱的過程也吸收了一些歐美元素,如源自阿爾卑斯山的「Yodel」元素就被一些不同的台語歌手放入歌曲中。

洪一峰也慢慢發展出自己的演唱風格,不同於當時代以高音、輕柔音色為主的歌壇,洪有「低音歌王」的稱號,其最有名的創作歌曲〈舊情綿綿〉(葉俊麟作詞)就是一首經典的低音歌

戰後至70年代

洪一峰

戰後至70年代(70年代)

台語歌因為政治力而受到主流媒體如電視節目、排行榜行銷所排斥,慢慢退縮到現場演唱的環境或是依靠夜市的唱片攤

江蕙、黃乙玲這些歌手早期的歌曲也都是寄賣在唱片攤中,也因此逐漸走紅。

戰後至70年代

70年代

解嚴後(新台語歌)

「新台語歌」,其實各有各的方向,有的如黑名單工作室製作了台語第一張饒舌專輯《抓狂歌》,有走向民謠的如陳明章,有的走向搖滾如林強、伍佰。

其他的台語歌如江蕙的歌路也在此時開始轉型,從〈酒後的心聲〉專輯開始,慢慢更貼近當代的都會女性。另外,隨著KTV伴唱的興起,許多台語歌曲也越來越強調易學易唱、強調副歌的曲風

解嚴後 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— 解嚴後

新台語歌

民謠記載初期移民過程

受日治時期影響,始有自製作品

戰後混血時期,翻唱與創作參半

解嚴前,台語歌主要販售於夜市攤

早期台語歌手逐漸竄紅

新台語歌崛起,台語歌曲風多變

歌手介紹

2005年獲金曲獎,獲獎年紀最輕

音樂對於她而言,就像是生活一樣不可或缺,
所以每天眼睛一睜開就是音樂。

孫淑媚

「第一次入圍時,旁邊坐著二姐江蕙,我眼睛不是看台上,而是看她。」孫淑媚形容自己就像是個小歌迷,好不容易看到自己心儀的偶像。第一次得獎,聽到自己的名字,腦筋一片空白,時間好像停止了一樣,頓時覺得不敢相信。站上舞台領獎時,很緊張也不知要講什麼,就覺得自己那天的表現,好像太過於緊張,應該下次會更好。

近來,孫淑媚也慢慢在學創作,在自己的新專輯裡面有寫一些歌,從生活的一些聲音,去聽聽看自己有什麼的靈感,然後去創作。

「工作上受委屈,我只能回家甩門、尖叫大哭、丟枕頭,我曾躲在衣櫃裡大哭過。」

14歲唱歌比賽出道,因為太早出道所以遭受很多社會上的攻擊、言語上的霸凌,國中時在火車上聽到身邊有幾位年紀較大的姊姊,當著他的面攻擊:「長的這麼醜,還有臉出來當明星?」

從此,每當有人認出他來後,他變得畏懼、害怕,總會急忙的否認。直到高中,有天又被菜市場的阿姨認出來,對方聽到他否認,氣的罵他:「明明就是,幹麻不承認。」他開始調適心情,學習自在。

金曲獎最佳台語女歌手得獎4次

若要形容36歲前的她,最貼切的詞就是「難搞」

黃乙玲

由於成名得早,專輯張張大賣造就她我行我素,對同行也很冷漠,因為「保持距離,比較有大牌架勢」。

她不主動跟人打招呼,不高興就取消通告。

「我不發脾氣,只使眼色,宣傳排通告,我不滿意就直接走人、關機3天,讓他們收拾殘局。」

「我只用指定的化妝師,有次拍MV,景都搭好了,但化妝師臨時有事,他們安排別人,我覺得不自在,當場告辭。」

「當時覺得,這是藝人敬業的表現。」

讓她從「難搞」變「溫和」的轉捩點發生在9年前...
「爸爸生病、親戚自殺,我開始思考活著的意義」。

經朋友介紹,她接觸佛學,慢慢找到答案。

「曾自以為有成就,什麼事都怪別人,那時的我覺得唱歌很不快樂,認為不唱才能獲得自由;接觸佛學後,我學會反省、看到自己的問題」。

懂得慈悲為懷,更讓她勇於面對未婚生女秘密被揭露的處境,近年更因佛法薰陶,拉近和女兒小雲的距離。

Sorry, 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inline SVG.

金曲獎5次獲獎紀錄,獲獎次數最多

「每個臺灣人心中都有一首江蕙的歌。」

江蕙

唱歌不是江蕙的夢想,帶著江蕙走入歌壇的,是現實與命運。

10歲起江蕙靠著在那卡西、三重茶室等地四處走唱,成為家中經濟的最大支柱。同齡小孩在上學無憂無慮的年紀,她卻已經看遍人情冷暖,江蕙曾悠悠地說:「我很小就很會看人臉色,這也是可憐。」

成名以後,江蕙並沒有因為今天的成功而有所鬆懈。

演唱會前,她總因壓力過大,會因為唱歌多唱了一個轉音、多了一拍,明明觀眾沒聽出來,回家以後會自責,偷偷落淚。

提拔他的貴人黃益雄說:「我配合江蕙,他為什麼讓人感動?因為他苦過。我做電視45年了,我看過多少人,他沒有幸運,他完全靠他自己。」

江蕙穩居台語歌一姐的地位,出道到現在總共奪下了12座金曲獎,這一項輝煌的紀錄,到現在還沒有人可以打破。

在2003年8月第14屆金曲獎結束之後,宣布自己不再參與獎項的角逐,要把機會讓給新人。

江蕙的演唱會,創造票房次次皆秒殺的奇蹟,這被稱為「江蕙現象」,那是因為每個人都在她的歌裡,找到自己的故事、朋友的故事、父母的故事,總能被江蕙所唱出的字字句句感動。

2015年,江蕙無預警宣布退出歌壇,在演藝圈投下一顆震撼彈
封麥原因:10多年來飽受眩暈症所苦,才決定在演藝生涯的巔峰宣告退隱。

53歲的江蕙多年來眩暈症纏身,因內耳嚴重失衡,無法近距離看手機,只要壓力過大或是天氣冷都容易發作。

有次巡迴演出結束後,某天半夜突然天旋地轉,連滾帶爬滑下床還邊爬邊吐,服藥後才控制住病情。現在床邊都會裝設緊急按鈕保命。不知道自己的身體還能不能再負荷工作的重量,所以她決定舉行告別歌壇演唱會並留下最美好的身影給歌迷。

「每個臺灣人心中都有一首江蕙的歌。」

高庭萱

陳世運

許毅全

整理報導